曲园动态
热点动态

    【校友风采】做很有意义也很有乐趣的事———记我校文学院78级校友、青岛大学教授周海波

                                                            

                                    让“有趣”成为更有意义的事
      2017年是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海波的收获年。年初,他完成了由人民出版社组织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出版家”大型丛书之一《邵洵美》的撰稿任务;6月,他的《文体形态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研究》获得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11月,他在年度项目基础上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整理汇编与研究(19021949)》又获得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这是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项目。
      该课题未来的工作状态与目标似乎已经摆在我们眼前:已经年近花甲的周海波要在五年的时间里,奔波于全国各大图书馆查找相关报刊杂志与史料,要竭尽全力地组织团队去系统地整理、汇编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形成文献资料,并运用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现代文体理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最终课题将形成文献汇编资料集6种、《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研究》丛书6部以及相关的学术专著论文等,其合计字数将达到2800万之多……一项卷帙浩繁的大工程!
      但从周海波脸上读出的除了重任在肩的凝重之外,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他说,能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点基础性的工作,能通过研究现代文体,努力回归文学研究的常识性,让当代人认识到现代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巨大价值,并以此了解到100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凝聚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乐趣的事”。
      周海波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学时代即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毕业论文《跋涉者的第一步——〈跋涉>与萧军创作风格的形成》还被收入《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1985年周海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进修学习,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钱理群、王富仁、杨义、赵园等则真正为他打开了现代文学的研究之门。
      在此之后,周海波专注于自己几乎为之奋斗一生的现代文学研究学术事业。他会为了讨论课题而在火车上站整整一夜到北京,去拜见中国社科院的老师;他会为了在那些发黄变旧的报纸中发现新的资料而欢呼雀跃,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即使是在散步、爬山、旅行时,周海波脑中常常浮现出的还是自己的研究课题,并经常在此期间有新想法蹦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与激情一直激励着周海波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地披荆斩棘。
      在30多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周海波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三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2项。参与撰写的《现代中国文学通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科研中找到别样乐趣
      1991年,当时还在ag官方网站,ag官方网站任教的周海波参加了由青岛大学冯光廉教授主持的《近百年中国文学体式流变史》课题的研究与撰稿工作,成为这个当时在国内学界享有盛名的学术团队中的一员,负责文学批评和现代散文部分。在此期间,他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体式研究以及与课题组成员刘增人、徐鹏绪等学术名家的思想碰撞,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对现代文学批评以及散文文体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1996年,周海波来到青岛大学任教,基于学科建设需要和个人学术积淀,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一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二是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周海波渐渐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文体,大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小到一个作家的精神状态,都是可以和文学文体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体理论,整理并研究这些理论文献,对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对周海波来说,多年来学术研究中积累的文献资料,需要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于是,为了弥补现代文学研究在资料整理与汇编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给自己多年来的学术成果进行一个总结,他萌生了对现代文学文体理论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想法。
                                        
    充满挑战的科研远行
      多年来对国内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准确把握帮了他大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周海波一直积极参加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活动,对相关学术研究大多了然于心。一年的课题准备时间里,周海波都在忙着进行学术统筹:组织学术团队,规划研究思路,分配课题任务,填写课题标书……仅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标书他就填写了70页之多。从7月到9月的项目申报准备期间,他在完成标书后,多次请专家帮助审阅,理思路,提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标书的每一个问题,每一项内容甚至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审查,反复斟酌,有时会因为一个小问题半夜爬起来进行修改,也会因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寝食难安。用周海波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像着了魔”。
      成功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还只是漫漫长路的第一步。周海波已经带领着团队成员们开始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工作。而这也是整个项目中最难的部分:年代久远,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很多文献资料遭到破坏或已经散佚,还有的资料不知收藏在何处,如何做到资料收集整理的“全、准、清”,成为了横亘在课题研究当中的最大问题。
      “文体理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一项与文学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巨大的社会文化工程,作为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去迎接挑战,做好这件有意义的大工程。”近期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即将陆续出版发表,周海波对前路也充满着信心。
      艰巨的工作摆在了周海波面前,他的选择是迎接挑战。
      周海波认为,一般来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评审主要看首席专家和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前期成果及其学术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就是看研究人员对申报课题的理解,看对学术史的把握是否准确、课题论证的思路是否清晰。对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老师来说,标书是非常重要的,要让评审专家通过标书更好地了解你具有承担课题的能力,知道你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明白你已经对该问题所做的工作,认识你所研究课题的价值所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会提升青大该学科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其次会将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到研究团队之中,通过团队建设让青年教师包括博士生和研究生承担相应的任务,使他们得到锻炼,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梯队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他认为,个人的学术研究应该有相对稳定的方向,要抱有浓厚的学术激情和研究兴趣,不要盲目地去蹭学术研究的所谓热点。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不能窝在书房里,而是要更多地走出去,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学术会议,与学术同仁进行思想碰撞,让学术界认识你,知道你在关注什么,研究什么。

    (作者:杨伦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孙琪)

     

    发布:ag官方网站,ag官方网站新闻中心